万维读者网 > 体坛广角 > 正文  

郝董“炮轰”真相:现场记者只有一人

www.creaders.net | 2003-02-27 10:05:24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我是一个记者,我所做的就是要忠实记录我看到的听到的采访到的一切我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2月23日上午9点多。东京机场。实德队大队人马走进了候机厅,郝海东进来得比较晚,坐在椅子上吃着东西喝着饮料,心态看起来非常平和,当时只有我和大连某报社的一位同行在场,旁边还有一位实德队年轻队员。在实德队,郝海东是个不轻易接受采访的人。

  在战胜磐田队的比赛后,我曾试着采访正在登上大巴的郝海东,但是当时郝海东来了两位日本的朋友,告诉我他的确很忙。出于记者的本能,也出于一个专业体育媒体对这样一个中国足坛的风云人物的关注,记者还是想就一些问题采访一下这位不好采访的人。

  记者看出这位为实德队夺取A3联赛亚军的功臣多少有点疲劳,所以我又临时放弃了采访的想法,想等到回大连之后再说。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记者不忍打扰他,但是我希望能得到关于他在机场休息时的照片,我开始拿出数码相机,互相简单点过头后我拍着郝海东的照片。郝海东并没有反对记者给他拍照,而且还显得很配合。

  这时,机场的人越来越多,众多的记者也都各自忙去了,有的在闲逛,有的在给亲人购置礼物。当时郝海东身边有一名实德队年轻队员(为了避免干扰这位球员的正常生活,记者暂时隐去他的名字),其他位置都是行李,所以我无法坐下来和郝海东说话,所以就蹲在地上,与郝海东对话。当然,开始我并没有抱着采访的想法和郝海东接触,但他的出人意料的配合还是触动了我的职业敏感神经。

  我们的话题开始的时候,的确是在聊天中开始的,因为我的问题是:“郝指导,你对东京的印象怎么样啊?”郝海东并没有拒绝记者的提问,也许当时他的确就是抱着闲聊的态度吧。在采访中,我始终认为自己和采访对象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对郝海东能够在这个年纪保持好的竞技状态很是尊重。很多中国球迷认为他肯定有他自己调整状态的绝活,于是我又产生了采访他的念头。这时,我开始了对郝海东的正式采访。

  郝海东在回答关于自己状态的问题时,情绪非常稳定。此时,当时现场的记者也只有我一个人。旁边的年轻队员一直倾听着我们的谈话,身后一位实德俱乐部官员也听到了我们谈话的内容,还不时回头微笑。当我问到他是否考虑过退役的时候,他开始打开话匣子,也就在这时,大连某报社的一位同行也来到了采访现场。

  另一位记者的加入,使采访越来越正式。接下来的话,郝海东显得很激动,一向敢作敢为又敢当的郝海东所说的话令记者很吃惊。记者吃惊的唯一的原因就是郝海东在几乎连记者的电话采访都没有接过一次,这次怎么突然对记者说出这么多话。

  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出现过激的言辞也可以理解。郝海东用独特的语言和动作在向记者和另外一位同行说着自己的观点。随着他话语越来越多,我们两人也都插不上嘴。郝海东后面的一句话让我明确知道他已经认为是在接受采访。在谈到足协某几位官员和国家队的一些敏感话题的时候,郝海东对记者说:“这些你就别(写)了(原话如此)。”我明确意识到,他不让记者写进这几句话,而其他的话则可以写进去(出于感情因素,我愿意尊重我的采访对象)。在写郝海东的采访稿子时,记者和后方编辑还是尊重了郝海东本人的意愿,删掉了很多比“原子弹”的当量还大的更敏感的语言。

  当时记者就对郝海东说这些话可能引起的轰动效应和可能给他带来的不利表示担心。于是记者问:“郝指导,你说这些就不怕得罪人吗?”(如果郝海东当时说:只是闲聊,别人怎么会知道?那么也就不会有关于郝海东文章的出现。)但是郝海东说:“我不怕得罪人,我说的都是实话。”

  记者心里还是有些狐疑,毕竟郝海东说的这些话言辞相当激烈。他作为中国足球改革以来最有资格的见证人,此时发表的言论是他真实的心声吗?我不知道除了郝海东自己认为“不能写”的那些话外,其他的话是否可以写进采访?我决定还是确定一下这些话是否能作为新闻采访写出来。所以在登机坪的大巴车上,我放好行李,走到坐在前排的郝海东面前,说:“谢谢郝指导接受采访。”他点点头,嘴里说的一句是:“没事没事。”

  “原子弹效应”出来以后,记者在预料之中。但许多没有在现场的媒体发表的关于此事过程的文章让我很是费解。整个过程本人一直在场(不管是以聊天的身份还是采访者的身份),但本人的确没有听到郝海东提到海湾战争的话题,也没有其他的“众多的记者”在场,所以我宁愿认为我的这次采访和郝海东在《体坛周报》说的那次闲聊不是一回事,因为我不愿意真正面对有人说假话还振振有辞。

  上了飞机后,郝海东也来到记者乘坐的舱位,他脸上显得很高兴,也许是A3亚军让这位老运动员感觉很好,他并没有提到关于刚刚采访的事情。

  回到大连之后,我向报社领导汇报了整个情况。由于郝海东言辞比较激烈,本报很是慎重,编辑连续若干次电话核实具体的采访情况。我在详细回述了整个采访过程后,编辑部和我一致认为,除略去郝海东“不让写”的语言外,其他的就是本次采访的收获。为了最后的慎重,记者最后想进一步求证于郝海东,但是他的手机转移到了秘书台。由于有了郝海东之前对记者“没事没事”的话,出于新闻规律的需要,也出于对郝海东本人的尊重,本报决定刊发本人在东京机场采访郝海东的人物专访。

  周一,果然的轰动效应。

  这篇专访引起了圈内甚至圈外极大的关注,记者接到了几十个朋友的电话,他们更多地表达了对郝海东的欣赏,对他的敢作敢为敢说敢当的行为表达了敬佩。是啊,在中国这样的正直球员太少了。当然,随着个别媒体的不知是何“居心”的辟谣,有人质疑文章的真实性。让我想不到的是,随后郝海东在某媒体发表了5点声明,我实在不能理解。

  我感到在声明里关于记者的稿件有歪曲、捏造事实的说法是对我的一种侮辱。至于稿件中有些不是郝海东的原话的说法,我感到很寒心,因为之所以有个别语言经过了加工,那是因为我们把过激的言辞进行了中性的处理。我这么做完全是对郝海东本人的一种尊重或者说是保护,没想到竟然被反咬一口。

  周二晚,报社领导认为有必要发一篇《球报》的声明,我们选择了影响力很大的新浪网。我们的本意绝不是像有些人扣的帽子那样“不要中国足球的稳定和团结”,我们有必要维护报社自身的形象,因为我亲历的关于郝海东采访的文章是铁的事实,绝非凭空捏造。

  记者从周一开始一直试图拨通郝海东的电话,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

  在跟随大连实德队南征北战进行采访的三年来,我自认为区分聊天和采访这一点没有问题。在实德队,我有很多熟识的球员,除了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外,他们很多人是我的朋友。在日本的时候,记者曾和实德副总裁、实德俱乐部总经理一起吃饭,当时大家的话题也谈到了彼此聊天的内容是不能写进新闻稿子里的,可以说,能在一起聊天就是一种朋友间的信任。这是一个起码的道理。

  对郝海东这位为中国足球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老将我依然尊重,也许有些外在的他所意料不到的压力让他很为难。我理解,但我也困惑。(球报,作者:迟凤利)
   0


相关新闻
中国队继续小组垫底BBC:10年了,中国的宏大足球计划还会实现吗?
中国又输了! 球迷竟把枪口对准自己人中国男足遭打击 当打归化无缘18强赛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