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服只有一套 月收入不过千元—流泪的中国女足
当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女足在美国征战世界杯的时候,2003年度全国女足联赛在安徽合肥悄悄谢幕。记者在联赛第三、第四阶段全程采访中看到,女足队员场内场外洒下数不尽的热泪;为数不多的观众,眼眶里经常含着晶莹的泪花。
在女足联赛发奖仪式之后,
记者久久无法平静,思索、企盼:如何让女足不再流泪?
足球,在中国拥有最多的球迷,最大的投入,却换来最不如意的成绩,也承受了最多的责备。但是,这不是中国足球的全部。中国女足像沙荒中的胡杨树,悄悄地崛起,顽强地生长,在近乎严酷的环境中用最少的营养制造出最大限度的“荫凉”。
合肥是一个体育大赛较少的城市,为了引进一支不出名的足球甲B球队到这里打几个所谓的“主场”,花费竟高达600万元。据业内人士称,一支中等水平的甲A队伍,一年的运营费最少2000万元。可记者了解到,在合肥参加比赛的中国全部14支女足俱乐部队,加上国家青年女足选拔A队、B队,全年经费合计也达不到一支男足俱乐部队的投入。
9月17日,北京队做完赛前热身活动后,队员更换比赛服装。这时,坐在记者身边观摩比赛的其它队教练、领队羡慕不已:“瞧,还有两套服装,真不容易!”记者与一些女足运动员交流,即使是国内前三名队伍的队员,月收入也不过千元。与男足队员被高喊“限薪”相比,差别如同天壤。金钱,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竞技体育的血液。在热钱涌向足球圈的时候,中国女足的拮据,不能不让人心酸。
女足还让人感动的是黑红的肤色。参加2003年度全国女足联赛的408名运动员,绝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市女孩。可记者观察了每一支队伍,队员如出一辙,都是黑得发亮的皮肤,累累伤痕留下更黑的斑迹。四川女足小队员李康敏在超级联赛中受伤,负责在场边录像。她与记者聊天时说:“你看女足,队员都一个颜色。上场能不能赢球,场下看看皮肤就知道了。”本次联赛每支队伍都有科研人员,他们告诉记者:女足队员训练一般晚于男足,要达到现在的水平,相对更加刻苦。能够在全国联赛赛场上奔跑的女孩,不知脱过多少层皮,别说皮肤颜色了。
记者还看到,四川队等队队员上场前齐刷刷地在替补席后脱下上衣更换比赛服,没有半点羞怯。花季少女,牺牲了自己最爱的“美丽”,没有了同龄人的做作,却不乏足球运动员应承担的责任。
观众,是人们为女足流泪、女足为自己流泪的另一重要理由。合肥赛区共举办了8轮比赛,中央电视台转播8场,平均每场观众仅数百人。早上8点多开赛的几场观众最少,有时不到10人。每当女足队员拉着手向四面空荡荡的看台鞠躬致敬时,观众无不黯然神伤。体育场边小区勤杂人员张德财是不懂足球的老汉。他孤独一人在东看台上受女足队员一拜后,潸然泪下。此后,每逢上午比赛,老汉准时在看台上鼓掌。观众,是竞技运动发展的基础。不少人向记者提出问题:中国球迷对足球有如此博大之爱,为什么不能分点给早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女足?
美国女足大联盟在世界杯开赛前轰然垮塌,给我国稚嫩的女足运动敲响警钟。该是关注女足的时候了!不能再让女足赛场成为中国球员、球迷的伤心地!
(新华网)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