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人”姚明:抠门、面、适应能力强
这里描述的并非关于他的篮球天赋,那样的东西已经太多。来自上海的记者陈敏跟随姚明采访了七年,她见证了姚明从默默无闻的楞小子到世界级巨星的全部过程。带着七年的沧海桑田,她讲述了那个巨人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这里没有讴歌,没有赞颂,只是关于一个上海朋友的上海故事。
-特约记者陈敏
他还没登陆NBA前,或者说还没那么出名前,真有不少人问我:“姚明真的是上海人吗?他那么高……”言外之意,像这么一个次次都要小心避免碰着门框的巨人,更应该是东北汉子,这样人高马大得才有道理。
上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当2003年即将迈入尾声时,这个问题变得愈来愈难以回答了。更何况,我们要谈的,是一个80年代出生于此的年轻人。这比起谈论从老石库门改造而成的新天地,要更复杂。
如果真要细究,就像新天地再怎样流光飞舞,浮华喧嚣,当所有华灯渐渐暗下,它还是会恢复成最初的它,那个上海随处可见的石库门。在满口京片子的后面,哪怕只是偶尔一说的,在他嘴里已变得雄浑刚猛的吴侬软语,当看到骨子里时,他依然是上海的。
姚明,1980年9月12日生于上海,身高2.26米。
关键词:精明
搜索结果:请客吃饭小帐本
他把每一笔开销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尽管他是标准的千万富翁;但他该花钱的时候绝不小气,跟朋友吃饭,他一定会坚持埋单,用他的话说,“你跟我争什么呢?你难道比我有钱吗?”很直接,也很上海。
“上海人呐,太精!”
一说起上海人,外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精明。这种精明给人的印象到了最后,往好里说,叫“精明但不高明”,最难听的也就是“小气”:交个电费还得掰成三分钱,饭还没吃完就开始算怎么劈柴。
印象中,自打7年前第一次见到那时和我一般青涩的姚明起,这么多年来在国内我和他也就吃过一次饭。那还是他在北京随国家队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的一个晚上。趁着暮色,我们一前一后地步行前往天坛饭店对面的一家饺子馆。现在想来就后悔,他都不怕了,我为什么还要和他保持那么长的距离,令他孤零零的一个人走在前面,更加引人注目呢?扯远了。那天,我们主食是西红柿馅的饺子,吃了80多块钱,争执一番之下好像最后是我付的帐。记得当时是这么说服他的:“这顿钱少,就让给我吧。以后,再找机会‘宰’你。”
当时也没想到,这个机会两年多后才到来,而且还是他自己送上门的。那是今年三月在休斯顿。刚到NBA采访时,看着满世界的媒体都围着姚明转,他一视同仁地没给国内记者们什么“照顾”,照样绷着张脸喊“累”,还以为他真变拽了呢。一天赛后更衣室采访结束,他突然和几位特意从国内赶来采访火箭队的记者们说,过两天大家一起吃顿饭吧。其实当时并没真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有一点点感动,“唉,有这个心就行了。”没过两天,我们真的一起坐在了香港广场的一家上海餐厅里。不久后,又换了一家,北京烤鸭加龙虾,又“宰”了他一顿。
具体吃了什么谈了什么,或者是期间不得不应付了多少食客的签名,都记不大清了。一直牢记的事是后来才知道的——原来这些开销,都记在他随身携带的一本记帐簿中。当他已是一个拥有为期4年、总额达1780万美元的NBA合同和数份广告代言合同的“千万富翁”,身后是一个由当今美国最好的专业会计师、NBA经纪人组成的团队支持并帮他打理一切,还有来自上海的父母双亲,姚明还是会自己记录下每天的开销。因为他是上海人。
记帐归记帐,请客吃饭,该大方的时候他他从来不小气,该抠门时也不会感到难为情。就在上赛季结束,从旧金山回上海的航班上,当得知如果要给电脑充电的话,还得花上二十几美元购买一个充电器后,姚明立刻打消了充电的念头。“刚来美国时,每次花钱都要换算成人民币,算清楚了才敢花。现在是习惯了,但该省的还得省,怎么说也是上海人嘛。”
甚至因为这个习惯,在今年年初火箭举行的一次慈善活动中被议论纷纷。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会把他自己那套包括中国国家队队服、上海东方队队服以及火箭队队服在内的四件套背心买下来。结果,他没有。
“我觉得太可怕了,光那套球衣背心,就被卡托喊价喊到3万多美元。我不是不想喊,就怕我自己一喊,没人接了,我不是完了吗?”姚明笑着说,“后来我和卡托说,你干嘛喊那么高,你想要的话跟我说一声不就完了吗,中国国家队的队服又不是要不到。其实,那次活动中,最贵的是弗朗西斯买下的那套奥拉朱旺的球衣套装,一共花了五万多美元呐。这帮人有时真的是不把钱当钱,不过这是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心态也应该借鉴一下,该省的地方省,但有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不过,即便是表爱心,他还是觉得按照自己的方式最好,“这种拍卖的形式我还是不太习惯,太招人眼了,我还是比较习惯往捐款箱里投,投进去了也没人知道。”
关键词:感情
搜索结果:红绳机场买化妆品
什么叫“面”?什么又叫“体贴”?个中差别本来就很难界定。对于爱情,姚明跟大多数上海男人其实完全一样,既然爱上她,就得一切为她着想,别人说什么根本不重要。
虽然在外地男人眼里,上海男人让他们多少有些不屑,可大多数女人,最愿嫁的还是上海男人。因为上海男人最顾家。每到晚上五六点上海男人总要打电话回家向老婆请示,汇报是否回去吃饭,外地人常常觉得很奇怪。他们哪知这也是国际时尚潮流,如今在欧美,高级白领都特别顾家。而且,上海男人情感的耐力最好,百折不挠。再“作”的女人他们也舍得花功夫驾驭,使女人达到“嗲而不作”的境界。
将来的姚明是不是这样的,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或者说,没有答案,只有倾向。
关于姚明的女朋友,尽管这是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他还是一直不愿为人所知,因为“我的每一个毛细血孔都被摆到放大镜底下了,我不愿我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也被这样对待。”姚明一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花尽一切心思地在做。
能遇上一个身高和脾气都很般配的女友,姚明无疑是幸运的。更幸运的是,他遇上她时,正是在他情窦初开的那一年,当时的姚明,没现在这么大名气,日子平静如水,直到两人手臂上都带上了一模一样的红绳。那红绳,刚带上它的姚明,还显得有点大了,她想把它要回去重新编一次。他说算了,这样挺好,从此再也没有摘下来过,伴他走遍天涯海角,哪怕手臂还不够壮时,它总是滑到手腕,场上打球时的姚明不得不一次次去调整,十分麻烦。
因为这条红绳,姚明还大发雷霆过。媒体雪亮的眼睛,早就盯上了他和她手上的这个共同点。于是,一段段采访和故事不断出现在网络或报纸的头条。他和她定下过盟誓:谁都不向媒体谈及此事。他已经不得已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但不愿她也被卷入其中,更不愿她因此而被迫生活在他的光环之下。所以,当2002年九月的江苏,女篮世锦赛时,当上海某媒体爆出整版关于他们的故事,并被某网站全文转载时,他发火了。当即打电话和该网站认识的朋友说,请把那文章撤下来,也请所有相熟的记者朋友千万不要因此蜂拥而上。
在今年3月首次来到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客场挑战纽约尼克斯时,姚明第一次面对所有的媒体,公开承认自己已有女友,虽然只有一句话。再后来,他也考虑过,是不是在出席某个慈善晚会时,以一种最正式也是最低调的方式,带她出席,无言地说明一切。但这一想法,在他心里很快又作罢了。在他心底,最想给她的,还是他最向往却永远失去的——平常人的生活。
在情感问题上,姚明无疑是个十分细腻的男人。今年结束自己首个NBA赛季后,在即将回国的旧金山机场,他突然拉着我上免税商店,就为了给她买最喜欢的护肤品。他只知道她最喜欢的品牌,但和所有男人一样,他也不知道女孩喜欢什么品种,只能找我和店员帮忙。我们推荐了一些,他很爽快地付钱走人。当时姚明已经轻而易举地被人认出是个NBA大明星,但他走进商店的那一刻,他完全没有在意以往最畏惧的被诧异目光包围,也没有考虑他在女性护肤品专柜前流连会引起多么大的轰动。那一刻,心里只有为讨她欢心的甘愿,完全普通得像每一个堕入爱河中的年轻人。
我曾问过他,既然他有大半年要在美国,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她接来?毕竟,女孩子的运动生涯更短暂,落下一身伤将来会更折磨人,乘着她年轻,开始在美国读书,而且两人再也不用跟牛郎织女似的,一年只能见几面,不是更好吗?他说:“不,她有她的事业。她对篮球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有时连我都自愧不如。她也想为国效力,也想能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我尊重她的选择。”
关于这些故事,这么多年来,是我第一次写出来。尽管心底里羡慕他们,祝福他们,但已违背了一直对他的承诺,因此,仍要在此郑重地说声:
姚明,对不起。
关键词:海纳百川
搜索结果:太多
他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因为他来自那个最容易接受和容纳的城市。姚明让中国人突然感觉到上海真得变了,也让全世界突然感觉到中国也真得变了。
上海男人生存能力强。一般而言,出国的留学生中,上海籍男人更容易融入到当地社会。无论从语言能力还是适应能力,上海男人都高出一筹。这其中,移民城市的特点影响最大,因此城市里的男人也就有了移民性格。移民的特点就是博采众长,内涵丰富。
这个刚刚23岁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为上海男人里的NO.1。这个家伙在一年的时间里迅速窜红,除开体育的意义不说,经济学家分析他说,一个姚明的出口相当于出口几千万吨的大米,甚而有国际观察家要将这个上海男人列入推动中美交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实,还有一层意义大家没有注意到,姚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海男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他不仅身材高大,球艺精湛,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适应美国文化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单凭个子,姚明绝不会是今天的这样。从哪来的?连姚明自己也承认,上海人天生有这种适应外来文化的素质。
姚明的出现颠覆了上海男人一直倍受诬蔑的软弱形象,他代表了海派博大精深海纳川的时代精神。而且实际上,姚明已不太像个纯粹的上海人,只要听一听他那满嘴的京片子,还有越来越地道的美式英语。
如果说上个赛季这个初入NBA的菜鸟是因为状元秀的身份而被世界捧上了高枝,那么今年才是他真正融入NBA、融入休斯敦火箭的开始。而现在,当他和火箭彼此再见时,也才真正的知道了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队友和教练已明显感觉到了姚明的变化——他已经不是那个怯生生的一年级新生了。大大咧咧地靠在椅子上,小船一样脚丫子翘向过道,在火箭新家丰田中心的休息室里,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家里人那样放松。“姚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到球队里。有一次他问我在中线争球时他还用不用跳,我知道他在跟我开玩笑,从交流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他能在人群里开玩笑,说明他已经没有什么顾忌。他一开始就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球员,现在我感觉他每天都在提高。”新主帅范甘迪如此评价现在的他,而火箭的老大弗朗西斯给他下的结论是:“现在他和我一样,只不过,他的身高是7英尺6,他来自中国。”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姚明显示了他在适应方面的天才,当他开口说着一点都不疙瘩的英语时。作为姚明的私人翻译,科林如今已属于半赋闲状态,再也不用像上赛季那样,身兼姚明的翻译、向导、保姆和司机四职,几乎成了他的影子。现在,两人已经正式“分居”,训练场上也不再有他的影子和声音。
其实,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甚少。姚明的到来改变了这些,让美国人有了了解中国的渴望。一个30多岁的美国人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姚明改变了他对中国人的印象:以前觉得中国人都很矮小瘦弱,可是姚明这个结实英俊的中国男人证明事实不是那样的。美国媒体一直认为:“姚明在赛场上体现了亚洲人的新形象,即高大、强壮、勇敢、智慧。姚明在NBA至少还有10年以上的生命力,他可能会影响整整一代人。”
关键词:记得
搜索结果:第一次接受采访永远的北京时间
他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做人的成功,懂得感念,懂得惦记,懂得关心……姚明当然不可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没有任何传媒会故意把他的某一个缺点放大,因为他真诚地对待传媒,真诚地对待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真诚,而且不善忘记的人,永远是可爱的。
就在今年休斯顿一次饭局上,姚明突然说了一句话:“你还记得你第一次采访我是什么时候吗?”当时就把我给问懵了,说实话,我早忘了。而他没有等我的回答,继续说道:“那时,你打电话给我,当时我正在家里。手里拿着电话,心里在想:这个名字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呵呵。”
这一切他都记得,即时他现在已是世界级明星。罗大佑在被问及为何在他的音乐里总有如此多的怀旧情绪时,曾颇有感触地说:“只有怀着一颗爱心和善意的人,才会永远记得其他人。”记得或许并不是上海人特有的,但姚明是懂得铭记的人,永远记得那些关于朋友、关于故乡的味道。
在姚明离开上海加盟火箭前,他留给我一项任务:把上海东方男篮的最新动态用短信发给他。等我到了休斯顿,更衣室采访时间里,和他谈论最多的也是上海队和CBA、中国篮球。他并没有刻意强调过什么,但在他每次谈论这些话题时,他的神情和语气就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东方队,他依然还在CBA和强大的八一队苦苦纠缠,他在描述一个状态时的开场永远是:“我们上海队……”
当2002年的4月19日,剪下了宁波主场的篮网时,身负重任,冠军在手——他终于为上海留下了他最想留下的东西。望着八一众将悲壮的目光,姚明与他们一醉方休,感叹着人生如梦的时候,属于少年的烦恼便统统抛诸脑后。从不沾酒的他有生以来惟一一次喝得酩酊大醉。因为他给八一将帅轮番敬酒,先是主帅阿的江,他说:“我收回我的话,八一永远老不了。”就在决赛之前,第三场还没开打,他曾对着电视镜头说“八一队已经老了”。接着是刘玉栋,他拍着大刘的肩膀,像个孩子般的念叨:“老刘啊老刘,我恨死你了。”
风云过后,当CBA对他已成往事,他仍会像个老头似的,时时长叹当年的惊心动魄,“我可忘不了我是怎么长起来的,CBA总决赛是我的里程碑。”
突然又想起一个画面。在刚刚结束的亚锦赛决赛上,为了让韩国人全场绝无可翻盘的机会,主帅蒋兴权让姚明打满了全场,而同样从NBA归来的巴特尔全场只有一直黯然地在坐在板凳上。比赛一结束,姚明就像个大孩子一样扑到了大巴身上。他脸上的快乐实在是无法掩饰,但同时也希望让巴特尔不要因此而伤感,在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毫不怀疑这样的事实:这里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里不可或缺的成员,这个冠军属于每一个人。当时,身边有个记者立刻感叹道:“他像北方人一样豪爽,又有上海人的细腻和敏感。”
或许,这个定义也许已经足够准确了。
在那弥漫着玉兰花香和汤力水气味的空气中,他一次次地别她而去,和着黄浦江边一片黄金般的灯火,寻自己的英雄梦想。
“这手表上的时间我从来都没有改过,一直是北京时间。”当第一次在外漂泊了185天,独自一人登上从休斯顿飞回上海的班机上,他看了看自己手腕上的表。此刻的他,把自己舒舒服服地放倒在半躺的座位上,脸上的疲惫越来越少,惬意越来越多。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他几乎没怎么睡,或是听音乐,或是和朋友聊天。即便是有乘务员慕名前来请求签名或合影,他也都不曾拒绝。
这一路上,他只有一件事情是不时要做的,那就是翻开座位旁的电子地图,上面不断地显示着剩余的飞行时间路线。
终于过日更线了。
离上海越来越近了。
“本次航班即将抵达目的地上海。”机舱里的广播响起。他换了个靠窗的位置,把头别了过去,定定地看着窗外。“东海,长江入海口,黄浦江,崇明岛……”他一个个数着,声音很轻,很平静。
“小笼包,豆腐脑。对了,还有鸡汤面。”那个时候,同时出现在他脑海里的,还有阔别了半年的上海早点。
……162天后,他又离开了她,去了休斯顿,这一去又是大半年。虽然在回家时,他说:“新赛季,我肯定会回来的晚一点,因为要打季后赛。”当这次离开时再问他,有什么遗漏的东西,需要我带去休斯顿,他除了一句话外,什么也没多说——
“一捧家乡的气息。”
记者手记·无法定义的上海男人
反反复复地重写,交稿时间拖了又拖,从来没有这么难过。
不就是写姚明吗,至于吗?是啊,自己都觉得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其实出在“上海男人”这个定义上。人是不可以被定义的,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小的年代。更何况,被定义的对象是姚明,这个现在大半年时间在美国,好几个月在北京,在上海一年到头也待不上两天,连自己家里的卫生纸放在哪里都不知道的所谓上海人。
问题同时也出在我自己身上。尽管自己有一半的上海血统,可那一半来自母亲。虽然自己蜗居上海已十年,可直到三年前才真正融入这座城市。身边也不乏纯种的上海男人,可没有一个是我的另一半,因为从情窦初开的那一年起,就已发誓:永远都不会找一个上海男人做老公。
因为一直固执地认为,上海男人,就是龙应台笔下的那种男人,“长得像个弯豆芽,下了班提一条带鱼回家煮饭,这就是上海男人。”这样的男人不消说的体贴入微,温柔倍至,这样的幸福谁不想要?可总隐隐觉得,这样的男人似乎有点面。
在最不恰当的时机,亚锦赛刚刚开始的时候,接到这个命题的。那时候,眼前的姚明让中国男篮跟砍瓜切菜似的把一个个亚洲对手斩落马下,在矮小的日本人面前拔地而起,扣得篮架震了又震,如余音绕梁三日般让人爽得不行;为报釜山亚运会奇耻大辱而蓄须明志,在韩国人面前怒目圆睁……怎么看,怎么都不觉得他是个上海男人。
可他偏偏就是。生于斯长于斯,一个纯种的上海男人。只不过,和所有为梦想而选择了漂泊生活的年轻人一样,现在的姚明身上,被覆盖了更多在路上的痕迹。要想在这些痕迹下寻找他的根,何其之难。
在矛盾中挣扎着,写完这篇稿子。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了,将来某天看到它,这个骨子里极爱国爱家的家伙肯定会骂我:“上海男人怎么啦?我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上海男人。”
(竞赛画报 )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