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打造乒乓NBA?
“红红火火、一票难求”的上海世乒赛,昨晚应当是走向高潮的时候,却直接跳到了尾声。观众席上人还挺多,但气氛总不如前几天的“中外对抗”。那些当初给中国队拼命加油的球迷们,开始有点怀念梅兹、怀念波尔、怀念吴尚垠了。
拿一块金牌,证明了你的存在;拿两块,说明这是你的强项;拿三块,意味着你是霸主;拿四块金牌,暗示着这项运动的发展极不平衡;包揽金牌,其他人考虑是否还和你一起玩。
于是乎,在看已演变成国内比赛的世乒赛时,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乒超联赛办好。
决战变成内战
昨晚,不少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晚上的世乒赛要不要去看?一方面,决赛票是好不容易弄到的,甚至是出高价买来的,不去太可惜;另一方面,因为中国选手太出色,世乒赛最后一天决赛已完全演变成国内比赛,实在引不起人们多少兴趣。
一个黄牛总结说,最抢手的门票,反而是前几天的门票。那时,还有好几位外国选手。“昨天中午的比赛一结束,晚上300元一张的门票,就只值50元了。”
“两个中国人对决,总觉得激动不起来。看球的心情,远不如前几天看中外选手对抗时来得过瘾。”相信老球迷姚老伯的表述,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有时心里很矛盾,又想中国选手赢,又想他们输。”
矛盾暗示麻木
矛盾的心理,其实暗示了对金牌的一种麻木心理。中国选手本次包揽了世乒赛的5枚金牌,还获得4枚银牌。决赛中,只有一场比赛是“中外对抗”。凭借此次大赛,中国的世乒赛金牌总数已经过百!这还没有算上奥运会与世界杯。
中国选手如此夸张地收获乒乓赛金牌,反而使我们对乒乓世界冠军变得麻木起来。物以稀为贵,刘翔的金牌之所以值钱,原因就在这里。
外电有评论说,世乒赛证明了乒乓是中国的国球,但对这项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来说,这般“称王称霸”并非什么好事。
前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也明确表示:“包揽的结果对中国来讲可能不利,因为等到其他国家已经没有人来和你对抗了,这项运动的地位也相应会受到冲击。”
援外还要引外
从徐寅生开始,历届国际乒联主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抑制中国选手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上的过大优势。
历数国际乒联的几次规则大改革,每一次都是针对中国的。但中国乒乓球雄厚的群众基础,加上体制上的巨大优势,使得每次改革,犹如隔靴搔痒。因为每次最先适应的,仍是中国选手。
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其他国家的乒乓球水平尽快提高。
提高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援外。曾被我们称为“海外兵团”的不少中国乒乓运动员、教练员,为推动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这种“走出去”所起的效果,毕竟很有限。
要让世界乒乓球运动再上一个台阶,还必须“引进来”。尤其是引入国外好的队员,让他们和我们的队员一起训练,一起比赛,一起提高。其实,朱世赫、佩尔森、福原爱等一些乒坛名将,已经在中国联赛中亮过相了。而像施拉格、梅兹这样的名将,也都纷纷表示,如果条件许可,愿意来中国打球。
引援不怕泄密
说到引援,一些老百姓就会担心,太多的国外选手涌入中国,是不是会泄露我们的“技术机密”?
这可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试想一下,如果乒乓这项运动已经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地位了,那我们还要这么多技术干嘛?我们的那么多冠军还有什么意义?
在这一点上,NBA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十年来,NBA大力推广国际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招贤才。2004年雅典奥运会,美国男篮失去了多年的奥运冠军。是他们的水平降低了吗?不是。事实是各国的篮球水平上升了。而这种实力的提升,与NBA走国际化道路,有着间接或者直接的关系。
但说到篮球的最高殿堂,我们还是会异口同声地说:NBA。而美国,也依旧是国际篮球界无可争议的老大。
联赛应有市场
乒乓球在中国不是没有人看,也不是没有市场。这些天的世乒赛,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水平高,只要有中外对抗,看的人还是很多”。所以,国内多家媒体,纷纷发表言论:“世乒赛之后,一定要办好我们的联赛。”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打造世界上最好的乒乓联赛,以吸引国外最好的运动员到中国来打球。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如果中国乒乓球联赛网罗了世界上最好的选手,包括中国的、外国的,那么它的观赏性肯定会大大提高,更有看头。如果能再加入一点娱乐、商业与明星的佐料,那中国乒乓联赛肯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乒乓联赛。
把一项运动的最高荣誉,赋予一项没有国家概念的比赛,就像NBA那样,这可能成为整个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下一次提速。
乒超成了盲肠
其实,七年前,中国就有了乒超联赛。但是,“超级”只是一个虚名而已。
“什么联赛能拖拖拉拉,一打就是一年半多,赛程多变,连媒体记者都晕头转向,不知道下轮比赛什么时候开始?什么联赛连球队都没有一个稳定的主场,‘上山下乡’到处觅食,依赖当地政府‘接济’?什么联赛上场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记者比看比赛的观众还要多?”这段话,源自国内一家专业乒乓网站对中国乒超联赛现状的讥讽。
有世界上最好的队员,也就是说,有最好的原料,却烧不出美味佳肴,原因何在?一位地方队教练一语中的:如果国家乒乓队可以把奥运会、世乒赛这样的大赛置之度外,那么乒超联赛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家网站还说:“乒超联赛之所以一个赛季长达一年半,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给国家队集训让路。中国人把奥运会、世乒赛看得太重了。”
乒超联赛只是中国乒乓的盲肠。
大赛改变思路
症结找到了,那么要解决,就必须改变国家队参加国际大赛的思路。
第一种方法,大大缩短大赛前的集训时间。以中国乒乓球的整体实力,根本没必要在大赛前如此长时间地集训。如果队员们一直在参加高水平的联赛,赛前只要一两个星期调整一下就足够了。缩短集训时间,保全乒超联赛,这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
第二种方法,世界冠军“退役制”。凡是获得过世乒赛或者奥运会冠军的选手,将来就不能再参加世界大赛。
第三种方法,设定参加世界大赛的年龄。比如20岁之前,或者30岁之后。
以上三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削弱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上的优势。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大大提高乒超联赛的地位与影响。
待遇必须提高
打造乒超联赛的关键,是提高乒乓选手的待遇。
据了解,中国顶级乒乓球选手的年收入,一般不超过15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无论是与欧洲一名顶尖职业选手相比,还是与一名男足国脚相比,都显得少了些。
要使得乒超联赛对队员有吸引力,必须利用工资这个杠杆。要让他们明白,自身价值主要体现在乒超联赛上。
而对于国外的球员,哪怕工资比他们在国内少一些,中国的乒超联赛也是会有吸引力的。毕竟中国的物价便宜,联赛的水平更高。
与此同时,教练员的待遇也要水涨船高。一位乒乓国手表示:在乒乓球领域,如果要拿高薪,那中国教练与队员是“受之无愧”的。
球星需要塑造
国际乒联是世界第三大单项体育组织。但是要知道一点,国际乒联为了壮大自己,对想要加入的成员国,不应该设门槛。说得简单点,就是“报名即可”。
所以,作为世界第三大单项体育组织,乒乓球这项运动,实际上在世界上受关注的程度,连前十名可能都排不进。
世乒赛第二天,代表西班牙出战的何志文,击败了上届世乒赛冠军施拉格。但西班牙媒体次日却“只字未提”。而在几天前,十几家西班牙媒体来上海报道motoGP却“很起劲”。世乒赛男单第三名梅兹所在的丹麦,这次只来了一名记者。
任何一项运动的普及与发展,都需要一些超级巨星的推动。乒乓球之所以没有超级巨星,就是因为没有一项可以保持长出镜率的比赛。靠一年一两次的世界大赛,绝对培养不出超级巨星。
姚明没有拿过任何世界比赛的冠军,但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要超过任何一位乒乓球运动员。谁成就了姚明?还不是NBA!
开销不会很大
相对来说,乒乓球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都不高,而且人数也不多。所以,对一家乒超俱乐部来说,主要开销是球员与教练的工资。
如果有许多海外球员加盟,还会带来许多潜在的赞助商。首先就是世界上几大乒乓球器材商,其次是一些知名企业。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头号女选手福原爱今年加盟辽宁俱乐部后,日本著名的全日空航空公司,迫不及待地成为了辽宁队的主赞助商,甚至还希望把辽宁队本赛季揭幕战放到日本进行。这已经颇有点NBA的商业味道了。
一位圈内人士表示,如果一些国家把乒超联赛作为培养本国选手的摇篮,那么他们自己出钱都愿意。这,又与F1中小车队的操作手法类似。
总之,从操作上来说,资金应该不是问题。
国球应有风范
要把乒超联赛打造成像NBA这样商业化、国际化的超级赛事,观念上的“重新格式化”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乒乓球是国球,这种地位,是其他体育项目无可替代的。多年来,它给了我们太多的荣誉、尊严与精神力量,甚至在外交上,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新世纪的中国,体制、观念的改变与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用更加国际化、超前化的眼光,来看待国球将来的命运。中国至今没有一项自己举办的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这与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有些不太相称。
从1995年到2005年间,我们三次在世乒赛、两次在奥运会中包揽所有冠军。这些成就带给我们的思考,如今已远远大于自豪。
借着上海举办世乒赛的这股热潮,提出打造“乒乓NBA”的想法,也是充分考虑到乒乓在中国以及中国在国际乒坛的地位。
国球之路,国运之道。不计较一些金牌与冠军的得失,积极思考这项运动的发展,必要时甚至作出一些牺牲。这些,都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应有的大国风范与历史使命感。(新民晚报)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