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 乒坛有个剑桥博士
赛场上,她是叱咤风云的乒坛女皇。上大学,她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起。从奥运冠军到博士再到奥运官员,“乒坛皇后”邓亚萍如今更多是以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的身份出现。赛场上,她夺取了18项世界冠军,是中国女乒实现乒乓球生涯大满贯的第一人。求学路上,清华学士、诺丁汉大学硕士、剑桥博士,则是邓亚萍人生中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从26个字母认起
1996年奥运会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提名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但是,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邓亚萍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用邓亚萍的话说:“我心里急得像火上房。”
年底,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前往清华大学学习。初进清华,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报到第一天,邓亚萍的第一课是写出26个英文字母。当时,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件不费吹灰之力的事,然而邓亚萍却绞尽脑汁。“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我对老师说,请您放心,我一定努力!”
剑桥博士邓亚萍
面对听天书一样的大学课堂,邓亚萍的体会只有一个字“苦”。
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需要付出别人双倍的辛劳。到后来,每天清晨起床时,邓亚萍都会发现枕头上掉下成把成把的头发。
打球时,邓亚萍就绝不会向任何人认输。读书的清苦和孤独,虽然是不同于球场的折磨,但邓亚萍觉得“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在剑桥迷失方向
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最初的几个月,邓亚萍在“云山雾罩”中很难适应剑桥的学习。和普通学生一样,邓亚萍买了辆自行车,准备每天骑车往返学校。但第一天房东领她走了一遍,第二天自己却找不到路了。问路也无法与人交流,这种窘迫让邓亚萍永生难忘。
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中午吃的是家里带去的三明治,晚饭经常吃的就是方便面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晚上12点才能睡觉。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萨马兰奇送赞誉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多年后回忆当年清苦的求学生活,邓亚萍说:“打球的时候,两眼视力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了一些规律。”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开玩笑地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当再次拜会萨马兰奇先生时,邓亚萍的硕士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给了萨翁一个惊喜。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作为北京申奥成员,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博士春节不回家
不到一年,邓亚萍再次回到剑桥,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此时的邓亚萍,一边忙于北京奥组委的筹备工作,一边进行博士论文的准备。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潜心修学
双博士后谢军 18年把书读到头
“学习能让人更加充实,十几年的学习经历是我人生最美好的经历之一……”长达18年的高等学府学习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尝试的,而更难得的是,国际象棋一代棋后谢军却读来毫不费功夫:“读书?我一直很顺的,几乎没什么特别困难的时候……” >>为谢军的学习奋斗喝彩!
18年了 把书读到头
1991年,谢军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英语专业本科生;5年之后,她进入北师大体育专业硕士班;又过4年,她硕士学位到手,又考上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生,师从著名女心理学家张厚粲;2005年,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之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进入了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的博士后站研修教育管理。
去年年底她完成了第一个博士后站的工作,再度进入博士后站,这次师从是何振梁攻读体育学……
18年了,昔日64格的女皇变成了教育学习的模范,“把书读到头”,在佩服她毅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她的能力,要知道在这段时间里,她还坚持参加顶级赛事、结婚生女兼教育孩子(她的丈夫长期在新加坡工作),而且还要担任北京棋院院长。
在谢军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走过场拿文凭的概念,她选择的都是最好的老师,选择的专业跨度很大,完成学习之后也慢慢交出了让挑剔的导师满意的答卷。而谢军自己承认,从学习中也切实地得到了很多东西,“像张教授和顾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绝对的大家,虽然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但是他们都给了我很多人生启发,对我的性格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有趣的是,谢军目前正挂职北京西城区教委副主任,也算是18年高等学府的学习生涯产生的另一“副作用”吧!
劝诫后辈 不该挑学校
拥有高等学府的学历在国象一线棋手中非常普遍,诸宸就读清华,后来阮露斐成为她的校友;许昱华从北大毕业,跟进者有赵雪、黄茜,还有谷笑冰等就读天津南开大学,卜祥志、倪华注册在上海财经大学……一线棋手中沈阳、侯逸凡都学龄将近,估计也会在一些名校中作出他们的选择。
而经过18年高等名牌学府“磨练”的谢军对棋手选择怎样的学校有她自己的独特看法:“其实我认为小孩不该挑学校、挑专业,我说的挑就是哪个名气响去哪个,好像除了北大清华就没高校了。相比之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包括充分考虑学校制度的合适性才是更重要的,尤其体育特招生情况比较特殊,要兼顾比赛的话不可能完全像正常学生那样读书,但是既然读了大学,总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两者兼顾确实有些难。尤其一些年轻棋手一定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客观的分析,真正搞懂自己需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选择专业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
谢军拿自己举例,“北师大也是名校,它就很适合我的情况,而且我很幸运,跟的几个老师都特别好,我在他们身上收获很多。”她推荐棋手们选择外语作为高等学历的首选专业,“相对来说基础要求低些,环境也宽松而实用。
丁俊晖的大学梦
另类学子:找个名校“混”文凭
当代社会,学历文凭既是文化层次的象征,也是许多人晋级升迁之路上一块不可缺少的“敲门砖”。对于那些从小为了在体育运动专项上有所突破,因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特殊群体——运动员来说,这一规则也不能例外,以至于许多退役的知名运动员为了给自己的未来寻找出路,纷纷走进校园,拿起了书本。
然而过低的文化知识基础以及长期没有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终究是在他们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与在竞技场上游刃有余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这些优秀运动员在书卷中却往往举步维艰,而繁忙的比赛或社会活动更是阻碍他们潜心修学的一大元凶。
2005年,刚因抛出“读书无用论”而招致口诛笔伐的斯诺克“神童”丁俊晖,2006年马上就有上海交大将其纳入麾下,而入学之后校方给小丁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压缩课程、如何规避其“繁忙业务”,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运动员上名校混文凭,丁俊晖还只是一个缩影。丁俊晖的校友、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刘国梁在交大读书时时常是一边上课一边在给教室外不断涌进的追星族签名;“跳水皇后”伏明霞在清华求学期间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去香港定居和结婚生子之上;田亮、刘璇如今都已是从体育圈向娱乐界转型的成功典范,在无数的商业应酬之外,两人虽口口声声不忘在清华和北大的学业,却谁也看得出枯燥的书本生活对他们并没有吸引力;如今正为奥运备战的体操名将滕海滨、冯敬曾当面透露说,他们要弄到本高学历文凭很容易,但他们不敢过分依靠,因为觉得那东西“水分”太多,只想学点实在的东西;沪上的申花和上视女足尽管在各自联赛中始终名列前矛,但也担心着球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因此将梯队分别挂到了东华和同济大学门下,名义上是要求读书不能搞特殊化,必须修满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学分才能毕业,并且每天下午训练,上午就得保证上课课时,看似学习抓得很紧,但其实校方也能清楚,要这些文化基础低下的运动员把大学知识读进大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球员的出勤率和学习质量并没有给出多少约束,给考试把关的任课老师也往往不会在考题上“为难”球员,对答卷情况也是眼开眼闭,能放则放。
当然,也有像邓亚萍、朗平、孙雯这样真真切切愿意好好读书的运动员,退役后的清净生活也为她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现在他们有的已经学有所成,走上了国际体育的高端舞台,有的正在发奋苦读,立志成就退役后的第二段辉煌。但这些终究是少数,更多名运动员在利用自己的名气获得“金榜题名”后,却并没有办法扎实地完成学业,想要文凭只能靠个“混”字。
宿茂臻
为留“宿” 茂臻成硕士
如果说前国脚宿茂臻退役后跑到英国去攻读教练员证书的新闻还不能引起多少人注意的话,那么他顺便从那里带回了一顶硕士帽的消息一定能引起许多人的惊诧:“老茂还有这能耐?”
其实,宿茂臻的海外求学生涯也是被逼出来的。2003年到达英国之后,宿茂臻一直想完成的是教练证书的考试。当初来英国,他拿的是语言学校的签证,半年后,签证已到期,他在语言学校的课程也告一段落,想要继续留在英国,他必须申请新的学校。
在曼城的朋友帮他要到了一份索福德大学研究生预科的邀请信,对于学什么科目,宿茂臻并不在意,他的本意就是想通过这份邀请拿到英国签证,留在英国完成教练课程。
“当时一是需要继续留在英国,一是真的也闲着无聊,我就想先去念念看看,反正是预科,如果念不下来再说,最不济也当是提高英语了。另一方面我想,我所报的商业管理专业怎么也沾着个管理,多学点管理方面的东西对将来当教练也有好处。”学成归国后,宿茂臻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初的想法。
一上起学来,宿茂臻才知道有多难。此前他的英语基础只有半年的语言学校经历,但在研究生的预科班里全是用英语授课,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写一篇英文的论文,最初宿茂臻几乎是一边翻着字典一边写论文。预科班的课程比较紧,周一到周五几乎天天有课,宿茂臻的全部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的预科班他不但都挺过来了,还通过了最后的考试,当年9月份他被通知可以正式入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了。
总共三年多的留学生涯对于宿茂臻来说是艰苦的,从球员到学生,宿茂臻除了要克服语言上的困难,还要学会自己应对生活的所有问题。以前做球员,只要踢好球,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在英国上学就不同了,学习、吃饭、交通全要靠自己。通常他早饭就吃一个自制三明治,然后就去学校,一个上午就在学习中度过了。
对于自己的这个学位,宿茂臻有点得意,他认为这是在足球之外自己最大的成就:“我们踢球的可能真的拿到硕士学位的不多啊,像我这样念商业管理而且还是在国外拿学位的可能我是第一个吧。”让宿茂臻更得意的是自己毕业考试有一科考了70分,而在英国那边,这可算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成绩。”宿茂臻现在回忆起当初在英国这段意外的求学之路,直感叹学习这东西一是要靠逼,另是要靠一颗平常心,不能还没去上课,就已经给自己留下“运动员肯定学不好”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