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取消比赛之后,微博上那句“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比赛。再见国际羽联,再见我挚爱的羽毛球。”被认为是于洋公开的暗示退役。退役,无论公开还是暗示,对像于洋这样的世界冠军来说,都
是除鲜花、掌声、泪水、伤病之外必须要走的路。或许是这份离开来的有点措手不及,让那块被誉为早已收之囊中的金牌显得格外刺眼,也让于洋的职业羽球生涯显得格外刺眼。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奥运金牌的文章,讲每次体育大赛拿到金牌之后,我们都会被告知这样“老套”而“感人”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似乎只有在完成比赛后才有资格知道家庭的重要变故,似乎他们只有在放下器械走出赛场的那一刻,才能拿回属于肉身的感情权利。以至于作者到文章最后生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看起来中国运动员那么难拿回自己情感的支配权?
用吴敏霞父亲的话来说,这么多年下来,早已明白女儿并不是完全属于我们。其实,从奥运奖牌榜上中国的金牌与银牌铜牌数量的差距,这个父亲口中的秘密早已泄露,所以,我们完全能够理解李永波的做法,但同时又感到悲哀。因为在奥运奖牌榜上,中国的奖牌总数与别国差之毫厘,但在金银铜牌的分布上却失之千里。
我们对于金牌的执着不仅体现在17:9:4的完全不均衡上,更体现在别国的12:8:9上。当报纸开始对周俊道歉、当我们宽慰痛苦的吴景彪,甚至在为叶诗文鸣不平的时候,金牌便是暂停的障眼法,女双羽球被取消比赛就像惊醒假寐的那个趔趄,将我们对丢失金牌后的故作轻松瞬间拆穿,彼此心照不宣的配合沦为这场伦敦奥运的笑柄。其实,我们对金牌近乎图腾的热爱,源自内心那份被认同的渴望,仿佛只有得到认同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仅一块金牌,一张金牌榜,便将国人如饥似渴的存在感雕琢的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