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从争取奥运主办权的那一刻开始,就有强烈透过世界舞台展现自己国家伟大一面的政治动机。也正因为这个动机,在在使得奥运檯面上、檯面下的角力变得愈来愈複杂。此外,不只比赛项目的设计多有不同原因取捨,连奥运赛场的兴建,历来也有不少研究质疑它存在的必要。例如本届冬奥该不该在北京举办?就算迴避主办国的人权表现有违奥运精神,它仍有“一个没有雪的城市”怎麽办“冬季”运动的问题。
当初和北京争取2022冬奥的国家城市,有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波兰的克拉科夫,另外,还有未获乌克兰民众支持的利沃夫自行撤回申请。最后,北京则和自家城市延庆、张家口共同挤下竞争对手,赢得主办权。问题就在全球暖化下,北京、延庆、张家口的地理位置已经没有太多降雪,根本是最不适合举办冬奥的场地,也就是说,本届冬奥转播画面中白茫茫一片的场地,多是建立在消耗大量的水、电,和大量增加碳排放以制造人造雪撑起来的,光奥运会两个位在延庆和张家口的室外场馆,为了造雪就耗掉至少5亿加仑的水,等于是硬在没有雪的场地举办雪上运动。
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兴办冬奥方式,上届2018年的平昌奥运会就曾遭到批评。而本届冬奥前后,北京方面则不断大肆宣传他们如何贯彻低碳理念,如何以碳中和去降低排碳,以及如何藉由所谓绿色科技去搭建能把二氧化碳百分之百冷却的再生能源场馆,还有,就是他们是怎样技术高超地以收集工业废气的方式大幅降低对臭氧层的破坏,另外又用了多少回收水泥去制造低碳建材,乃至藉由中国氢气生产的优势,推出近800辆氢燃料汽车供冬奥使用。
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自筹备期间到活动结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160万吨,北京此次预估则为102.8万吨,看似减少了约三分之一,但愈是如此这般强调绿能、减碳,不就愈此地无银三百两。《纽时》之前不已有报导指出,为了本届冬奥的造雪,竟导致中国当地农民、居民原本用水被迫分流,结果造成地区性缺水问题,于此之上,滑雪道的兴建也大举破坏了自然景观,同时并有侵蚀山体造成滑坡现象的忧虑。中国当地环保人士也不是没有在一座滑雪道打算穿越原本森林保护区时出面抗议。
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冬季运动比赛场地就算成功完成任务,赛后将如何“功成身退”?设施拆除,又是一阵劳民伤财,设施留下,则一个没有雪的场地岂有持续举办冬季运动比赛的可能。去年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曾针对奥运会场地的可持续性发表报告,指出自1992年至2020年间,总计16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兴办成本已超过700亿美元,但在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各城市间竞争愈趋激烈,以及主办国间的仿效效应下,反使得奥运会场地的可持续性愈来愈低。
根据科学家估算,尤其针对冬季奥运,地球暖化日益显著,未来真正能够举办冬奥的城市将大幅减少,到2080年,曾经举办冬奥的21个国家恐怕只剩8个有条件可以再办。至于本届北京冬奥,除了经济效益之外,更可成为延伸研究社会正义、生态足迹的鲜明案例。
以上正是奥运(尤其冬奥)面临的现实生态、经济问题,但一直以来却很难得到符合问题严重性比例的重视和讨论,尽管有专家早提出了减缓伤害的办法,包括让“拥有先天环境条件”的城市轮流举办、减少赛事、比赛现场游客总量管制等等,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何以如此?这似乎又得回到充满浓浓政治味的“国际奥委会”,从它开始,恐怕就不会允许那些专家所提的建议发生,为什麽?因为“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就是句奥运比赛的外行话。
时至今日,“奥运”已是地球上观看人数最多、费用最高的赛事,并由此等比地映照出主办国非凡的政治影响力,正如同北京这次举办冬奥,除了以钜额资金用在赛事的软硬体,另一方面同时为了“洗绿”,更砸下大笔的外宣公关费,只为广泛性掩盖冬奥在当地所造成的生态缺陷,只是,北京宣传力度之强,正因为它需要“掩盖”的范围又更大,不只要让“生态”问题变成冬奥枝微末节的议论,更重要的是,还要让愈来愈多人变得像投票给它的国际奥会资深委员庞德(Dick Pound)一样,最终只管“中国这一主办国有没有能力举办一次出色的奥运”,其他诸如“环保”、“人权”都不属于考虑范围。而其实“体育服务政治”,说穿了也就这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