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还像以前那样在乎金牌数量吗?
在中国、美国代表团首次并列金牌榜第一的一届奥运会闭幕后马上提出这个问题,并没有不合时宜。反而好像正是时候。
金牌战略的坚定执行者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育局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他们在竞赛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所有运动员都当然极其在乎,否则网球GOAT德约科维奇怎么会对金牌孜孜不倦,NBA状元文班亚马怎么会在输掉决赛后痛哭。但我们关心普通中国民众对金牌的态度几十年来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但有些奥运金牌不是这样。你不会记得美国女子4*400米的冠军组合是哪几个人,因为美国人已经在这个项目上8连冠了,平平淡淡。中国跳水队在巴黎第一次完成了奥运会“八金”全收的神迹,但是好像40年来跳水所有金牌加起来,都不像刘翔在雅典的那块金牌触动人?
绝不是否认跳水运动员的付出,只是单纯在谈这个项目对民众的触达感。
这种触达感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就不需要巴基斯坦纳迪姆这种触达感。很多中国记者把郑钦文的女子网球单打冠军视为巴黎奥运会上让自己印象最深的金牌。这说明中国舆论对金牌的需求一直在变,从“零的突破”,到数量的提升,到具体金牌的影响力。
巴黎奥运会女乒团体赛中国队赢下日本后,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夏季奥运会上迎来金牌数量的里程碑:第300枚。40年来金牌300+的成就,展现了中国作为体育大国在奥运会上的硬实力。
但这个“硬实力”的社会功能可能在弱化。
最初奥运金牌确实对提升民族凝聚力、民众信心有强心针的作用。因为奥运会是全球最大的舞台,你会在那些公平的胜利和赛后升起的国旗上找到这个国家之于世界的存在感,毕竟体育没有其它领域那么抽象,而是非常具象。这也是中国女排能够在80年代开始“符号化”的原因。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发展,中国人有很多途径从各个渠道去感知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那些自信和自在以个体体验的方式实实在在地落地了,反而让“金牌”的自信变得抽象。这个时候,金牌之于国家、民众的“含金量”自然也就降低了。同时,大家越来越关注人和事,而不是宏大叙事。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羽毛球女子单打选手何冰娇,她在颁奖仪式上展示了一枚西班牙国旗徽章,以示对半决赛因伤退赛的对手马林的尊重和关爱。颁奖礼是严肃场合,当中国运动员不再像过往那么拘谨,而是开始轻松、自由、自如地表达个人感情,这似乎比奖牌有价值。
另一个镜头:女子拳击66公斤级决赛,中国选手杨柳输给了有“跨性别争议”的阿尔及利亚对手哈利夫。但是在颁奖过后,4位选手很开心地拥抱在了一起,杨柳的脸上有发自肺腑的笑。当还有观众和媒体对“跨性别争议”计较时,杨柳坦然地接受了比赛的结局。赛后混采区她还留下一句:“我觉得每个对手都值得尊重。”这种大度是不是奥林匹克的丰富内涵之一?是不是比单纯的金牌更有感染力。
中国运动员越来越丰富、立体、个性了。输掉比赛就罪人般垂头丧气的气质已经过时了。在不在乎金牌,也取决于理不理解金牌。越理解就越不那么在乎。
写到这儿不妨插播一个跟中国队无关的男子跳高决赛的故事。新西兰选手科尔和美国选手麦克尤恩,一同跳过了2米36,然后各自三次试跳2米38都没成功,根据他俩各自的成绩和比赛规则,他们本有权利选择一起拿金牌,就像东京奥运会上卡塔尔选手穆塔兹和意大利选手坦贝里一样。但他们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继续跳,必须一争高下、死磕到底。最终,科尔独享金牌,麦克尤文拿到了银牌。不管是科尔的金牌还是麦克尤文的银牌,实则都超越了金牌的形式,直抵奥运精神要义。对我一个看客来说,麦克尤文这块银牌比美国队其它所有金牌都有趣些。
时代总归是在往前,中国体育总归在发展。过往是中国观众苛责运动员失误丢金。现在反而是运动员逐渐向观众引导更好的竞技体育观。就我在巴黎奥运会期间的感知来判断,中国人对奥运会的精神需求已经进阶,也应该进阶才对。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经济再传重大利空信号 |
2 | 中国痛失140亿美金超大订单 |
3 | 直击上海南京路世茂广场 冷清景象令人震惊 |
4 | 何卫东最新消息流出,习前景不妙 |
5 | 惊叹!这则“谣言”又兑现了 |
6 | 中国经济永久衰退?美女经济学家:大错特错 |
7 | 习自曝要退位 或已身不由已 |
8 | 突发!传火箭军新司令王厚斌被抓 |
9 | 中国大爷大妈们这下慌了 |
10 | 一片萧条 房子连租都租不出去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